欢迎来到潮三国,本站分享关于三国人物_故事_战役_排行以及历史地图的三国网站

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

发布时间:2022-05-01 11:38 分类:官渡之战 文章出处:潮三国 作者:三国「三国演义」小潮 阅读数量:

  潮三国小编下面与三国迷的朋友分享关于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等话题,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官渡之战有所帮助,内容仅供参考。


相关官渡之战视频

  三国著名战役文章相关阅读推荐: 官渡之战在哪里 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
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

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

  官渡之战简介

  东汉末年,豪强拥兵割据,逐鹿中原。时袁绍拥有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,自恃兵多粮足,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、豫二州的曹操。

  建安五年一月,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。在此之前,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,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,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。

  四月,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,于白马(今河南滑县境)击斩袁将颜良,败袁军。

  袁绍初战失利,锐气受挫,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。两军对垒于官渡,相持数月。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,一度欲回守许昌(今河南许昌东)。

  谋士荀彧认为,曹军以弱敌强,此时退兵必为所乘;反之,袁军轻敌,内部不和,相持既久必将有变,正可出奇制胜。

  曹操纳其言,派兵袭烧袁军粮车;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(今河南境)粮屯,全歼袁军,烧毁全部囤粮。消息传来,袁绍所部军心动摇,纷纷溃散投降。

 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,歼敌7万余,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。官渡之战,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,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。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。

  官渡之战,经过一年多的对峙,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。

 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,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,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,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,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。

 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,攻守相济,屡出奇兵,巧施火攻,焚烧袁军粮草,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,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,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。

 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多少年

  官渡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,它发生于公元199年(建安四年)六月,结束于公元200年(建安五年)十月。

  官渡之战在现在的哪里

  古时的官渡,现今位于河南省中牟县,黄河之南,西南距郑州机场30千米。辖邵岗、田庄村、十里铺、宋庄、冉庄、邱庄、大段庄、小孙庄、邢庄、明山庙、前庄、官渡桥等42个行政村。陇海铁路、310国道东西过境。

  官渡之战谁和谁打

  官渡之战是袁绍和曹操

  官渡之战打了多久

  历时1年半

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
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

  官渡之战谁赢了

  兵力弱小很多的曹操最后凭借奇谋打败袁绍,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。

  官渡之战兵力对比

 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,出奇制胜,击破袁军十万。建安七年(202年),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,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绍。

  官渡之战主要内容

  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。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,继而击溃袁军主力。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,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,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官渡一战之后,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,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。

官渡之战地图
官渡之战地图

  官渡之战的背景介绍

  东汉末年,黄巾匪在众人的合力打压下,几乎销声匿迹。却沉重地打击到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,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了。在打压黄巾匪的过程中,各地豪强,高官贵族,州郡大吏,纷纷搞起了私人武装,在东汉王朝的土地里,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。如河北一带属于袁绍,河内属于张杨,兖豫属于曹操,徐州由吕布掌控,扬州在袁术之手,孙策占据江东等等,大大小小势力可数以百计。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,袁绍、曹操发展的尤为壮大。

  建安元年,也就是公元196年,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在许县迎汉献帝。自此实力大增,先后击败吕布、袁术,夺得兖州、徐州以及部分豫州、司隶。三年后,袁绍战胜公孙瓒,把幽州、冀州、青州、并州纳入囊中,自此黄河以北正式成为袁绍的势力所在,也有了南向争天下的野望。就这样,华北地区出现了两大豪强,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,更何况都是狼子野心,大战一触即发。

  官渡之战的前期准备

  当时,袁绍已经平定河北,而曹操则还处于四面出战的局面,除了河北袁绍,还有关中诸将,南有刘表、张绣,东南有孙策,身边的刘备,皆是按耐不住,蠢蠢欲动,一见有利可图,纷纷群而食之之辈。

  然而当时的诸多谋士却大都看好曹操,认为曹操能够扭转局势,化被动为主动。建安三年十月,张杨被其部下杨丑所杀,曹操得以全身心投入到与吕布的作战之中。两月后,灭吕布,收徐州,建安四年,眭固为报张杨之恩,斩杀杨丑,并想北投袁绍。曹操派部下史涣、曹仁击杀眭固,夺取河内郡,势力达到最高点。六月,袁术病逝;十一月,张绣投曹。至此曹操也暂时性的解决了四面征战之局,得以跟袁绍一站论成败。

  建安四年六月,即袁术病逝之际,袁绍挥军南下,曹操部将大部分都觉得袁绍的军队人多势众,不是那么容易对抗的。曹操却认为,袁绍胸怀大志,但能力不行,胆识不足,对部下多责难而不勉励,以自我为中心,兵士再多,也会出现纰漏,军士执行军令也会出现效果不一的局面,于是决定集结所有兵力,以点破面。

  曹操让臧霸率精兵入青州,占领齐、北海、东安等地,前置袁绍、巩固右翼、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;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,令于禁率两千步骑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盐津,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,组织袁军渡河及长驱南下,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,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;派人镇抚关中,拉拢凉州,以稳定翼侧。

  正当这时,刘备联合袁绍,起兵反曹,占领下邳,夺得沛县。次年二月,曹操率精兵两千,迅速向东奇袭刘备,火速占领沛县,转眼直取下邳,使得刘备不得不抛弃关羽,率众逃跑。这时,曹操在平定内乱之时,谋士田丰劝袁绍火速出兵,攻其后背,但袁绍胆略不足,没有听从田丰的意见,致使曹操从容回到阵前,准备与袁绍在官渡之战。

  官渡之战的意义

  官渡之战持续了整整一年有余,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,不可谓不是袁绍个人的错误,袁绍刚愎自用,志大才疏在个人方面就输给了曹操。让对手知道弱点不可怕,可怕的事,对手知道而自己无知。

  官渡之战的影响和评价

 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,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。

  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,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,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此战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,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,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。

  《三国演义·官渡之战》主要内容解读及赏析

  “官渡之战”占了《三国演义》第30与第31两回,是《三国演义》着重描写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次。

 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五年(200)。在此之前,袁绍击灭公孙瓒,占据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,成为全国最大的割据势力。

  曹操则于建安元年(196)迎汉献帝都许,利用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政治优势,擒吕布,灭袁术,败刘备,直接控制兖、豫、徐三州和扬州部分地区。

  双方都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,都把对方视为自己最大的障碍;同时,双方的地盘彼此相接,要发展就必须吃掉对方。

  于是,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在官渡(今河南中牟境)地区展开了。经过一段相持,曹操为了改变兵少粮乏的不利局面,大胆采纳许攸献计,奇袭乌巢,焚烧袁军粮屯。袁绍指挥错误,军心动摇。

  曹操乘机发动猛攻,大败袁军,俘获极多。袁绍元气大伤,从此一蹶不振。这一仗,为曹操彻底消灭袁绍集团、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。

  罗贯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,运用艺术家的生花妙笔,把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写得波谲云诡,惊心动魄,使之成为书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单元之一。

  “官渡之战”的情节发展可分五个层次。

  第一层,写袁、曹两军相持于官渡,互有胜负
       第30回一开始,袁绍亲率七十万大军(据史籍,实为十一万),进逼官渡;曹操闻报,率军七万(据史籍,实为一、两万),前往迎敌。

  顿时,官渡地区战云密布,吹角连营。这是关系到两个最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命运的一场大战,也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。双方都志在必得,战斗空前激烈。

  袁绍凭借优势兵力,初战告捷;又在曹军寨前筑起土山,上立楼橹,居高临下箭射曹军,欲逼曹军放弃官渡。

  曹操用刘晔之计,连夜赶造发石车,打死袁军大批弓箭手,使袁军不敢登高射箭。袁绍又命军士挖掘地道,欲以此攻入曹军营中。

  曹操再用刘晔之计,绕营挖掘长堑,使袁军白费力气。尽管袁军气势汹汹,却无法前进;而曹军亦暂无取胜之策,双方处于僵持状态。

  第二层,写曹操从荀彧之议,不顾兵疲粮乏,坚守待变。

  当他得到袁绍命大将韩猛押运粮草的情报后,立即命徐晃、史涣袭击袁军粮车,放火烧之。

  袁绍救应不及,为防再度上当,即遣大将淳于琼率领重兵守卫乌巢粮屯。

  可是,袁绍没有想到,“那淳于琼性刚好酒,军士多畏之;既至乌巢,终日与诸将聚饮”。这就为乌巢被烧埋下了伏笔。

  第三层,写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,曹操采纳其计,亲率精兵奇袭乌巢,火烧袁军粮屯。

  两军对峙两个多月,急需打破僵局。可是,袁绍凭着兵多粮足,不思进取,无所作为,只想坐等曹军粮尽自败。

  当谋士许攸截获曹操要求荀彧火速接济粮草的书信,向他提出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时,他不敢当机立断,反而怀疑“此书乃诱敌之计”,白白放过了大好时机。

  不仅如此,他还因许攸的过失而怀疑其献计的动机:“汝与曹操有旧,想今亦受他财贿,为他作奸细,啜赚吾军耳!”硬是把许攸推入曹操的怀抱。

  许攸熟知袁军虚实,向曹操进献奇袭乌巢之计,曹操欣然采纳,亲自出马,一举奏效,使整个战局出现了重大的转折。

  第四层,写曹操乘袁军人心动摇之机,发动猛攻,大获全胜。

  乌巢被烧,袁绍一面命蒋奇前往救援,一面遣张郃、高览攻击曹军大寨。然而,其算计皆落曹操之后,结果蒋奇被伪装袁军的张辽所杀,张郃、高览兵败惧谮而降曹操。

  这样一来,袁军内部矛盾上升,人心惶惶,士气低落。曹军乘机劫寨,“绍军折其大半”。曹军又散布谣言,借袁绍分兵之时,大举进攻;“袁军俱无斗志,四散奔走,遂大溃”。

  这一仗,消灭了袁军主力,身为主帅的袁绍“披甲不迭,单衣幅巾上马”,“尽弃图书车仗金帛,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”。真是土崩瓦解,一败涂地!

  第五层,写袁绍重整旗鼓,与曹军再战于仓亭。

      曹操用程昱所献“十面埋伏”之计,先诈败后退,激励众军回身死战,然后伏兵分批杀出,使袁军再度遭到惨败。

  从此,袁绍集团再也无力与曹操争雄,只能坐等曹操收拾了。

  “官渡之战”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。综观整个单元,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:

  (一) 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和袁绍的艺术形象,这是这一单元给人印象最深之处。

  先看曹操。在“官渡之战”这一单元里,曹操深谋远虑,指挥若定,充分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,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
  首先,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战中,面对袁绍这样强悍的对手,他坚韧顽强,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心。两军初次交锋,曹军大败,他毫不介意。

  相持数月,粮草不继,他咬紧牙关坚持。当胜负之势未明之时,他的心中不可能没有紧张、疑虑,但他却一直不露声色,反而时时“大喜”,“欢笑”。联想到他在濮阳遭到火烧险些被俘(第12回)。

  在宛城遭到袭击几乎丧命(第16回)时那种败而不馁、殆而复振的气概,人们不能不惊异他罕见的顽强。

  这不服输、不丧气、不死不休的顽强精神,乃是他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、翦灭一个又一个对手的重要原因。

  其次,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,他善于抓住时机,巧于用奇,敢于冒险,表现出过人的胆略。当获得袁军运粮的情报时,他立即命徐晃、史涣前去袭击,使袁军几千辆粮车化为灰烬。

  夜袭乌巢,他亲率五千精兵前往,袁军睦元进、赵睿所部从背后杀来,部下要求分兵拒之,他却大喝道:“诸将只顾奋力向前,待贼至背后,方可回战!”

  这奋不顾身的雄姿大大振奋了士气,片刻之间,既焚毁了袁军粮屯,又击灭了睦元进、赵睿,使奇袭获得完全成功。

  曹操的机警敏悟和不怕风险,使他常常能争取主动,战胜敌方。

  其三,他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,博采众长,为我所用。曹操本人精通韬略,多谋善断,但他并不过于师心自用,而是常常听取众多谋士的见解,择善而从。

  在官渡之战中,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:对付袁军的楼橹和“掘子军”,用的是刘晔之计;向袁军发动总攻,用的是荀攸调动敌方,乘势猛攻之计;仓亭再战。

  用的是程昱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和“十面埋伏”之计……自然,曹操还谈不上从善如流,但用众人之智以补己之不足,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情势中每每应付裕如,对此,绝大多数对手只好自叹不及。

  其四,他慧眼识人,心胸豁达,善于接纳人才,抚绥部众。

  当许攸背袁来投时,刚刚解衣歇息的他“不及穿履,跣足出迎”,“先拜于地”,欣喜之情,溢于言表;许攸建议奇袭乌巢,他欣然采纳,张辽怀疑有诈,他却精辟地指出:“今吾军粮不给,难以久持;若不用许攸之计,是坐而待困也。

  彼若有诈,安肯留我寨中?且吾亦欲劫寨久矣。今劫粮之举,计在必行,君请勿疑。”当张郃、高览来降时,夏侯惇担心靠不住,他却表示:“吾以恩遇之,虽有异心,亦可变矣。”

  坦然接受。这种广揽英杰的开放气度,对于瓦解敌军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  更为难得的是,在大败袁军之后,在缴获的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,“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”。有人主张:“可逐一点对姓名,收而杀之。”

  曹操却说:“当绍之强,孤亦不能自保,况他人乎?”于是“命尽焚之,更不再问”。

  如此处理,是很需要一点容人之量的。这就大大安定了人心,感动了那些一度动摇的部属,巩固了自己的阵营。

  无可否认,曹操也有嫉贤妒能的一面,干过许多摧残人才的坏事;但在其创业阶段,善于用人却是他的主导方面。

  正因为这样,曹魏集团人才之盛,在当时堪称第一。这几个方面的长处,使曹操理所当然地成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者。

  罗贯中以色彩鲜明的笔触,突出了曹操的这些优点,表明他并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地丑化曹操,这表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对历史的尊重,对人物性格丰富性的追求。

  与曹操相比,袁绍恰恰是一个鲜明的对照。平心而论,在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,袁绍并非凡庸之辈,亦非仅靠高贵门第以成大事之人。他有雄心,有魄力,有眼光,堪称际会风云的英杰之士。

  敢于率兵尽诛阉宦(第3回),虽然杀戮过重,但可见其胆略; 厉声斥责擅谋废立的董卓为“谋反”,拔剑与之对峙(第3回)可以见其勇气;会合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,慨然担任盟主(第5回)。

  虽然有始无终,但可见其声威;在危急关头大呼“大丈夫愿临阵斗死,岂可入墙而望活乎!”(第7回)可以见其雄风,短短几年间,他就占据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,成为全国最大的割据者。

  与公孙瓒、袁术、刘表、刘璋、吕布等人相比,他确实算得上佼佼者,确有虎视华夏,一统天下的雄心。

  然而,在与曹操的抗衡中,他的种种弱点却暴露无遗。可以说,曹操之所长,正是他之所短。

  这突出地表现在:

  第一,胸无伟略,见事迟缓,坐失战机。

  战役之初,他断然拒绝沮授“宜且缓守”的主张,企图一举击败曹军;当进攻受挫,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时,他又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,而是消极对峙下去;许攸建议奔袭许都,本是一条妙计,却被他轻率否定。

  由于他缺乏明确的战略方针,计谋远逊于曹操,只好眼睁睁地失去主动权,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。

  第二,不辨贤愚,用人不当。

  本来,他的手下人才济济,这是他称雄一时的重要条件;但他在识别人才,使用人才问题上却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。或仅凭亲疏关系和一时好恶用人。

  淳于琼贪杯好酒,仅仅因为是他的老关系,便被委以护粮重任,就是一个明显例子。

  或忠奸不分,是非混淆:田丰、沮授这两个最有才干的谋士,一囚于邺城,一拘于军营,英雄无用武之地;逢纪、郭图专事挑拨离间,他却言听计从。

  如此待人,怎不使贤士寒心,英才丧气! 由于他处置不当,促使许攸、张郃、高览投奔曹操,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,整个集团分崩离析。

  第三,心胸狭隘,文过饰非。

  田丰的遭遇最能说明这一点。

  本来,官渡之战的结局已经证明田丰的预见是正确的,袁绍本人也意识到了,一再后悔地说:“吾不听田丰之言,致有此败。”

  既然如此,就该坦率承认错误,重新起用田丰,改弦更张,那样,其事业还有复兴的可能。

  然而,袁绍耿耿于怀的却是自己的面子,喋喋于“羞见此人”,结果听信了逢纪关于田丰讥笑他的谎言,竟一怒而将田丰杀死!如此害贤掩过,又怎么谈得上重振基业!

  总之,作者笔下的袁绍是血肉丰满的,尽管他有过显赫的业绩,却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;尽管他不愿服输,口吐鲜血时还宣称“誓与曹贼一决雌雄”,却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。

  (二) 战争描写波澜起伏,扣人心弦。在“官渡之战”这个单元里,战争形势变化之迅速,攻守转换之频繁,都是少见的。

  袁、曹双方你来我往,如同浪涛搏击,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这一点,只要与“赤壁之战”、“彝陵之战”略加比较,就可一目了然。

  在“赤壁之战”中,由于战争双方隔江对峙,作者把主要力量用于描写曹、刘、孙三家的斗智斗谋,通过反复斗智来预示战争的结局;最后的火玫虽然气势宏大,却是片刻完成,一举成功。

  在“彝陵之战”中,先是蜀军长驱直入,吴军节节抗击; 经过将近一年的对峙,吴军转入大反攻,蜀军则全线崩溃,失去还手之力,攻守易势非常分明。

  而在“官渡之战”中,双方犬牙交错,反复争夺,进攻与反攻交织在一起,使人难于一下子断定胜负。

  曹军袭击乌巢,袁军却企图来个“围魏救赵”,曹军刚刚大获全胜,袁军又来个全面反扑。这种持续不断的厮拼,使整个单元呈现出强大的张力,读者直到看到最后结果,情绪才会为之一松。

  (三) 注意细节的提炼与加工。

  “官渡之战”的情节,大部分于史有据,但作者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,在细节的提炼上颇费经营。

  如 “许攸问粮”这个细节,本于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注引《曹瞒传》。罗贯中对这一史实稍加改造,在其前加上许攸截获曹操致荀或书信,得知其军粮已尽的伏笔。

  再把曹操在许攸追问下终吐实言改为一直不说老实话,最后还装模作样地“附耳低言曰:‘军中止有此月之粮。’”直到许攸拿出他的亲笔信,当面戳穿假话,他才不得不承认。

  这看似细小的加工,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诡诈的性格,成为《三国演义》中脍炙人口的细节描写。

  以上关于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等话题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若有不足之处,请谅解,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关于三国著名战役的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,一起探讨,一起收获。

阅读全文
本文标题"官渡之战简介(官渡之战谁赢了)":http://www.cr-seo.com/sgzy_1961.html
本站潮三国部分文章、资源来自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删除相关内容,谢谢!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官渡之战在哪里 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

相关推荐

返回顶部
返回顶部